歐中高企協總會常委在巴黎進行會議
題記:
已屆花甲的詹騰凱為周文王108世子孫。他16歲考上大學,1991年獲法國奧爾良國立大學工程博士學位,在法國科研機構從事結構力學研究多年,且一直擔任歐中合作組織(OCEC)執行主席。2000年回國創業,創立法國巴士德門業集團,該集團是中國門業三大高端品牌之一,詹騰凱一直擔任集團總裁職務。巴士德門業集團專業生產工業門、民用門、商用門、醫用門及物流設備和停車設備,在全國有七個工廠,是中國門窗行業三大品牌,主要客戶均為世界500強企業。
從山村少年到行業領袖,詹騰凱的人生跨越了貧困、學術、商業與教育多個維度。他的故事證明:原始動力決定起點,順勢思維決定高度,而使命感激發的持續行動,才能成就真正的行業引領者。如今,他仍在推動歐洲和中國的合作、培養下一代創業者。正如他所言:“人生的意義,不在于你走了多遠,而在于你點亮了多少人的路。”
本次采訪,我們將走進他的成長歷程、創業哲學與行業洞察,探尋一位行業領袖的思維密碼。
詹騰凱近照
詹騰凱的福建寧德農村老家
原始動力與命運感,從生存壓力到順勢而為
1963年,詹騰凱出生于福建寧德一個海拔400米以上的海邊農村,家中八個孩子,他排行第四。童年記憶里,貧困與勞作是生活的主旋律。
“每天上學前要砍柴,放學后要挖野菜,父母忙于生計,無暇管我們。”他回憶道,“中午只有1個半小時休息時間,我10分鐘吃完飯就往山上跑,晚上借著廁所的燈光或煤油燈學習。”“砍柴少年”的大學夢,貧困是最狠的鞭策。
在當時的農村,大學錄取率不足1%,而詹騰凱所在的村鎮,200多人中只有他一人考上大學。他坦言:“我靠的不是天賦,而是‘必須逃離貧困’的執念。”這種從苦難中逼出來的自驅力,成為他日后面對挑戰的核心動力。
16歲時,詹騰凱考入淮南礦業學院采煤專業,但他并未被專業限制,“我相信讀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大學期間,他主動“加碼”學習,泡在圖書館做基米德維奇的2萬道數學題,甚至在數學競賽中擊敗數學系學生奪冠。
這種超額努力為他贏得了導師周世寧院士的推薦,爭取到公派法國留學的機會。然而,由于法國煤礦資源稀少,他不得不轉學結構力學。從采礦到力學的跨越,本質是“用勤奮彌補選擇的局限”——無論什么專業,扎實的基礎和主動求變的意識,才是破局的關鍵。
詹騰凱大學時期的班級合照,第一排左二為詹騰凱
破局邏輯,應對全球挑戰的戰略迭代
在接受采訪中,詹騰凱多次提到“原始動力”與“命運感”的關系。原始動力源于童年“不想像牛馬一樣活著”的渴望,而命運感則是在成長中逐漸形成的使命感。
“在法國從事研究工作期間,我本可以選擇安穩地度過每一天,在科研的軌道上按部就班地前行。然而,中國改革開放的消息傳來,如同一股強勁的東風,吹動了我心中那片創業的湖面,泛起層層漣漪。我清晰地意識到,回國創業是我基于時代發展、個人抱負而做出的選擇,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必然之舉。”盡管最初因國籍限制未能進入軍工領域,但詹騰凱發現了自動門行業的空白,并迅速切入。
2000年,詹騰凱回國創立法國巴士德門業集團,填補了中國高端自動門技術的空白。但創業初期的三年,堪稱“生死考驗”。“第一年全部資金投入研發,沒有任何收入;第二年產品成型,卻無人問津;直到第三年,企業才開始有收入。”他坦言,“大部分企業都倒在了這個階段。”支撐他堅持下來的,是技術自信與使命感。
詹騰凱的巴士德創新及生產的產品
當時,中國工業門領域只有簡易推拉門,高速自動化門完全依賴進口。巴士德門業的崛起,不僅打破國外壟斷,更推動行業從零發展到年產值數千億、就業數百萬人。
詹騰凱不僅事業成功,而作為家庭角色,孝敬父母、疼愛妻子的詹騰凱也從沒出席孩子的成長,陪伴與塑造則成為他們的教育理念,對于兩個性格不同的孩子,詹騰凱夫婦使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培養方法。
對于大兒子詹飛龍,他們并沒有按照成系統的特定的培養方法去培養他,從小到大他屬于一個自然成長的過程,他現在是在法國雷諾公司總部的高級工程師,從事自動駕駛研究的相關工作。而對于次子詹天佐,從三歲開始便采用了系統的培養理念。七歲已能熟背200個科學家故事,九歲自主推導出勾股定理,14-16歲連續三年獲法國中學生數學冠軍,17歲獲德國國際青聯數學競賽冠軍,18歲獲荷比盧三國奧林匹克數學冠軍,19歲被法國國防大學-巴黎理工學院錄取,20歲獲法國大學生數學聯賽前三名。這些實踐證明,早期志向培養與科學訓練結合,能極大激發孩子潛能,也印證了詹騰凱著作《造子成龍》中“系統培養優于自然成長”的核心理念。
詹騰凱大兒子詹飛龍
詹騰凱小兒子詹天左
創立“歐中高企協”,搭建世界資源橋梁
在全球化浪潮洶涌澎湃的當下,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詹騰凱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維,與法國團隊一起創立了歐中高新技術企業協會(簡稱“歐中高企協”),為全球企業搭建起了一座溝通與合作的橋梁。
歐中高企協的前身是法中經貿協會,在國家高度重視高新技術發展的2012年至2019年期間,隨著業務的發展和視野的拓展,詹騰凱與法國團隊重新注冊了歐中高新企業協會,并逐步明確了其發展方向和定位。如今,在總會聯席主席詹騰凱與總會秘書長肖靈艷的推動下,協會的版圖不斷擴張,不到一年時間,在歐洲設立了約20個分會,國內有近20個聯絡處,非洲、亞洲也分別擁有十幾個分會,覆蓋了四五十個國家和地區。
協會的核心目標清晰而堅定,即“走出去”與“引進來”。一方面,它積極助力中國企業拓展全球市場,為其對接海外豐富的資源與項目,幫助企業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另一方面,也協助歐洲及國際企業落地中國,讓它們能夠充分享受中國市場的巨大潛。
這一宏偉目標,離不開詹騰凱提出的“百漁理論”,該理論指出每個人擁有的100個職業相關人脈中,99%的資源常常處于閑置狀態。而協會通過搭建“全球魚塘”這一全球化平臺,讓每個參與者能夠通過協作激活這些閑置資源。例如,十名企業家各自召集100人,就能形成一個千人網絡,再通過交叉合作實現資源的裂變。這一理論借鑒了鄧小平“貓論”的務實邏輯,更加強調“群體協作”。它不追求個人單干的效率,而是通過團隊的力量讓每個參與者共享成果,在全球化競爭中展現出了獨特的價值。
詹騰凱在中國的工作照
聚焦非洲市場,為年輕人創業指明方向
除了在歐中高企協發展上有著不斐的成績,詹騰凱還高度關注非洲市場。非洲53個國家擁有龐大的人口紅利、豐富的資源以及較低的開發度,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然而,安全問題卻成為了制約其發展的瓶頸。未來,協會將針對非洲的安全需求,結合自身的資源網絡,探索符合當地特點的發展模式,推動中非企業在低空經濟、智能裝備等領域的深度合作。
在創業熱潮席卷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其中。詹騰凱對年輕人創業持謹慎態度,尤其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他更強調理性評估自身條件。對于那些因生計所迫必須創業的年輕人,他給出了寶貴的建議。
資金儲備是創業的底線,創業絕非“空手套白狼”,即使是輕資產項目,也需要預留足夠的運營資金。詹騰凱以自己創立巴士德門業的經歷為例,他指出,“只有前期有資金支撐,才能熬過行業認知空白期。同時,創業者要用‘差異化思維’切入市場,在紅海市場中找到‘人無我有’的獨特賣點。”創業初期,創始人要親力親為打磨模式,深入一線發現技術落地的細節瓶頸與用戶真實需求。
此外,主動鏈接成功企業家或行業導師也至關重要,他們的經驗能幫助創業者規避90%的常見風險。在團隊建設方面,初期團隊應控制在5人以內,核心成員需具備“一人多崗”能力,待商業模式跑通后再逐步擴張。最后,要警惕合作陷阱,創業初期盡量“單干”或選擇知根知底的合作伙伴。
詹騰凱認為,創業是“九死一生”的選擇,年輕人若沒有破釜沉舟的準備,不妨先積累行業經驗、建立人脈資源,待40歲前后再啟動創業。那時的認知深度、資金儲備與抗風險能力,才是創業成功的真正基石。
詹騰凱憑借出色的領導能力與深刻的見解,在歐中高企協的發展進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領航員,為協會的發展規劃清晰航線,推動其穩步前行。
在訪談最后,詹騰凱感嘆道:盡管早已在國際舞臺上縱橫馳騁,但他始終記得福建寧德山村的那縷炊煙和年少時在煤油燈下苦讀的時光。作為海外華人,他始終將祖國的發展視為己任,將家鄉的變遷掛在心間。他說:“無論走到哪里,我的根都在中國。”
如今,雖為法籍華人的他通過歐中高企協為中外企業搭建合作橋梁,并用行動詮釋著海外華人的赤子之心——無論身跨多少個領域,心中始終燃燒著對祖國的熱愛之火,那是一種跨越山海的深情,更是一種刻進血脈的使命擔當。這份愛,讓他的“斜杠人生”有了最溫暖的底色,也讓世界看到了中華兒女骨子里的家國情懷。(供稿單位:歐中高企協 文/李春蕾 胡晴 肖靈艷)
詹騰凱在中國的工作照
右一為協會聯席主席,右三為協會聯席主席歐杜爺的父親
相關查詢
溫馨提示:尊敬的[]站點管理員,將本頁鏈接加入您的網站友情鏈接,下次可以快速來到這里更新您的站點信息哦!每天更新您的[從行業拓荒到全球布局——專訪歐中高新技術企業協會主席詹騰凱]站點信息,可以排到首頁最前端的位置,讓更多人看到您站點的信息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