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磁帶生產到“電話王”、彩電龍頭企業,收購法國湯姆森領、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經歷陣痛,進入面板制造業打破外國壟斷,直到“互聯網+”時代的戰術轉換。
人有勇氣先進行跨國并購
1982年,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的李東生,作為技術人員進入tcl的前身TTK家庭電器有限企業。 當時,這家中外合資公司還是一家從事錄音磁帶生產制造的小工廠。
1985年,ttk企業更名tcl,開始轉向電話機生產,同年推出中國首款免提電話機。 四年后,tcl電話機的產銷量位居全國同領域第一,成為中國的“電話王”。
“那個時候幾乎任何業務都有發達的機會,‘在人之前,大膽試一試’是關鍵。”20世紀90年代,抓住機會的李東生帶領tcl進入了彩電事業,開始向現代公司、集團化過渡。
“中國公司要走出去,就必須實施堅決的全球化戰術。 ’TCL是最早看到這一趨勢的中國企業之一。 1999年,tcl進入越南市場,創立了第一家海外企業。 之后,全球化的“戰場”從越南擴展到印度、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向世界敞開大門。 3年后,tcl迎來了重要變革,相繼收購法國湯姆森全球彩電業務和法國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實現了tcl從中國企業向全球企業的飛躍,成為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先鋒。
在瀕臨破產的情況下重生
李東生沒有想到,2004年將tcl推向世界舞臺的兩起跨國并購,讓企業陷入了瀕臨破產的泥潭。 并購后整合問題浮出水面,tcl在資金、技術、人才儲備、對歐洲法律、文化、風俗、市場的了解等方面面臨重大挑戰。
李東生說,當時的湯姆森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彩色電視專利,這些專利都是在crt技術方面。 令人意外的是,在收購后的幾年里,歐美市場的彩電產業迅速從crt轉向了lcd (平板顯示)業務,tcl當時收購并獲得的技術實力,在之后的競爭中很少發揮出來。
2005年、2006年,tcl連續兩年出現較大的經營損失。 “由于技術的誤判,我們在18個月內損失了18億元。 20年的積蓄在那場戰斗中差點耗盡。 ”李東生說。
在最艱難的時期,每天都有不同的地區部門向李東生報告資金不足,國內銀行也不想增加貸款,而是接受貸款。 2005年,面對幾乎山窮水盡的困境,李東生半年瘦了20多斤。
“公司最重要的是活下來。 只要活著就有機會。 ”為了處理現金流問題,李東生忍痛出售了一些高質量的資產,并主動縮小了規模。 這可以讓公司先發揮作用,比較有效地控制經營損失。
然后,李東生和員工分享“鷹重生”的故事,鷹必須等待死亡,或者經過痛苦的蛻變后迎接新生。 “鷹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面對困難,否定自我,挑戰極限,建立自身的新能力,適應變化,才能再次騰飛。”
經過新的變革,tcl在2007年突破了很多困難,整體扭虧為盈。 全年液晶電視銷量1578萬臺,進入世界彩電前三名,中國彩電公司首次進入世界液晶彩電第一陣營。
“盡管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全球并購的方向是正確的。 這樣就有了tcl的今天。 這表明中國企業可以走出去。 ”李東生表示,目前,tcl手機業務以海外為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超過90%,“這都是當時跨國并購的基礎”。
變革創新重新開始[/s2/]
為了改變國內彩電領域“畫面不足”的被動局面,加強國內企業在全球圖形產業的話語權,擺脫并購困境后的tcl還將創新目標瞄準了面板產業。
2009年,tcl上馬華星光電。 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tcl華星光電已經成為具有“面板—模塊—整機”產業鏈垂直一體化特征的公司。
針對網絡經濟,tcl提出了“兩輪驅動快速發展”戰術:通過“智能+網絡”“產品+服務”的轉型建立新的業務能力; 通過國際化全球業務布局,提高海外市場的份額。 目前,tcl已形成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新型半導體顯示技術和材料、智能制造和工業網絡、5g應用四大核心技術方向。
數據顯示,年tcl銷售額的58%來自海外市場,電視機出貨量居世界第二位。 目前,tcl集團在全球擁有8.9萬多名員工、28家研發機構、22個制造基地,業務遍及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回顧tcl 38年來的快速發展歷史,李東生認為變革創新是TCL的基因,定力和韌性也是公司快速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非公經濟的特點是高效、適應變化。 我堅信,公司要想成功,就必須專注于自己的特色,只有大膽創新,與時俱進,才能從領域的追隨者變成領導者。 ”李東生說。
相關查詢
溫馨提示:尊敬的[]站點管理員,將本頁鏈接加入您的網站友情鏈接,下次可以快速來到這里更新您的站點信息哦!每天更新您的[“李東生:做國際化“長征”路上的領先者”]站點信息,可以排到首頁最前端的位置,讓更多人看到您站點的信息哦。
